目前分類:「魔術」觀念知識 (24)
- May 22 Sat 2010 00:12
「魔術」從Foundations談團體討論(下)
- May 21 Fri 2010 16:32
「魔術」從Foundations談團體討論(中)
在討論這個議題之前,想先說明一下一個心理學的概念「團體極化」
所謂的團體極化是指
在團體決策中,團體成員過份誇大團體的原始立場與偏好
即在團體決策過程中,產生趨向兩極端偏移的現象。
- May 21 Fri 2010 16:07
「魔術」從Foundations談團體討論(上)
- Apr 20 Tue 2010 17:10
「魔術」創意來自一萬小時的練習
首先,我先推薦大家先看這篇文章 創意來自一萬個小時的練習
這是天下雜誌430期的一篇內容
主要是講到創意其實是需要大量時間累積,並不是如我們想像憑空而來的
不過他這邊說的創意是真正受到世人接受、有所成就的創意,是有經過檢驗的
- May 22 Fri 2009 15:46
從羅賓老師之蛋袋程序來解析蛋袋
- Feb 18 Wed 2009 23:54
「魔術」Magic 魔術
魔術這個字眼是民國二年李松泉先生將Magic這個字利用音義之方式翻譯過來,之前中國大都稱為戲法、幻術之類。先前在一個網誌看到說會覺得魔術有巫術、魔法的感覺,可能是因為取中文之意,魔是魔鬼、術是法術。但實際上,Magic之詞源自於拉丁文的Magus,而Magus的原意是指古代波斯僧侶所使用之咒語,所以Magic之意在原始的意義上及帶有神祕之味道,而追朔到遠古時期,魔術本身之運用也並非娛樂,而是用於神祕力量之展現。
- Oct 01 Wed 2008 00:19
因限制而有創意
我想這應該不是太先進的想法,不過我覺得很有趣。可能很多人認為創意來自於天馬行空,對於某些人來說應該是如此,但這些人我相信是少數的,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創意的來源很可能是限制。什麼意思呢?Ammar在他的書中認為創意有3 種,分別是從需求動機、刺激和偶然。第一個是說因為你有某種需要而出現這種創意,第二種是指說受到刺激,像是腦力激盪的過程中產生,最後就是天馬行空的偶然。
我想前兩種都算是有限制的創意,的確,當你有個框架的時候是比較容易發想的,但一切一望無際時,我想要產生創意或許也不是這麼容易。舉例來說Ammar的Coin clip就是因為他要去比賽,要達成一個效果而產生的。這種限制算是廣義的限制,不過其實把你鎖定在達成某一個效果,其實也算是限制住了,而創意就在限制中源源不絕的誕生了。
- Sep 10 Wed 2008 15:27
對不起!我變錯了!
這篇文章的出現是因為看了子超的一篇網誌,內容是講到Satoru研習會的心得。其中有一段提到當發生失誤時,Satoru認為應該誠實的認錯,而不是去硬凹,只要夠誠懇,觀眾會原諒魔術師所犯的錯誤的。這點真的蠻好玩的,不過實際上到底好不好勒?其實我也不知道。如果依照過去一些自己的經驗,台灣人通常都有一些個性,例如說如果他看到一些端倪(不限定是真的破解或自己瞎猜),他在變完後就會開始八拉八拉說我知道他怎樣做阿之類的,然後如果魔術師沒有太多反應,他就會接說不過這手法真的很難耶,要練阿什麼的。我個人覺得這是台灣人某種為對方留面子的個性,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會這樣。
- Aug 17 Sun 2008 19:57
「魔術」台灣的魔術組織
最近在某人的網誌有一篇文章,算是頗大力的抨擊某組織,是什麼人和什麼組織我想大家都知道,所以我就不說了。今天想討論的是,到底台灣魔術環境組織要以一個什麼樣的生態去生存?在Andost的網誌中,有提到目前韓國的現狀,整個很令人驚訝,難怪他們會有長足的進步,不過,畢竟兩邊環境不同,很難說要台灣也有一樣的模式。
- Apr 06 Sun 2008 09:58
「魔術」Philippe Genty Puppeteer
這個影片是從劉謙的部落格那邊看到的影片,是法國的傀儡大師 Philippe Genty 在Paul Daniel的節目中當佳賓所帶來的表演,裡面其實也有一點點點的魔術成分在裡面啦XD,至於在哪裡就給大家體會一下,呵呵。
- Jan 12 Sat 2008 09:54
Topit 101
這篇文章算是一時興起打的文章,標題用101完全是現學現賣XD,算是一篇Topit基礎的文章,提供給有興趣的人入門和參考。
Topit在台灣另外一個名稱叫做腹袋,我覺得這個名稱很沒有Fu,所以我之後還是會用topit,不過給大家瞭解一下,避免其他人討論的時候不知道這是啥。Topit最早是扒手在使用的,用來藏匿偷竊來的東西。大概在1930年,Harold Comden引進到魔術的領域,因而開啟了topit在魔術上的使用。到了1950年代則是由Gus Davenport使用這項技術,之後則是Patrick Page(現在還可以購買到許多他的教學帶,包含topit、拇指套等等)將之持續的發展與使用。而在Patrick Page之後有許許多多著名的大師也使用topit,並改良之。像是Fred kaps、Michael Ammar、Cellini等人都是使用topit的高手。
- Mar 12 Mon 2007 18:36
學習魔術的方法之個人看法
學魔術到底該怎麼學呢?我覺得這沒有一定的答案,因為這也不像數學理化,有個可以追尋的方向去走。魔術也沒有太所謂基礎的東西,到底什麼是基礎呢?對一些專門玩舞台的魔術師來說,近距離許多東西對他們而言就不是基礎,對他們來說可能出牌、一球變四是基礎,所以到底什麼是魔術的基礎,這也是看個人。從我自己來看,我覺得魔術的基礎是在近距離,party則是在近距離玩久後該去具備的能力,至於舞台就真的是看個人興趣了。
為什麼舞台會說看個人興趣,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我今天的出發點是玩一輩子的魔術,舞台比演機會相對之下少很多,我看過很多以前一些專玩舞台的朋友,會忽然進入一種倦怠和瓶頸,因為當沒有機會變舞台的時候,再多的點子都沒有揮灑的東西,只好等待比賽或是學校成果展或是商業演出。所以對我來講,近距離是比較基礎的東西。
- Feb 19 Mon 2007 14:50
淺談電視魔術
之前看到有人在討論關於魔術師上電視節目,結果讓節目觀眾看到背後的一些討論,雖然說我只上過兩三次,但是想說寫一些自己粗淺的想法。
電視節目主要的目的是在娛樂電視機前面的觀眾,常常有人會覺得為什麼魔術師要在那種場合讓現場的來賓或是觀眾看到魔術的破解,但是其實這是目的的問題,不管是什麼魔術師都得抉擇這個問題。上電視節目對魔術師來說是一種增加曝光率的機會,所以如果能夠在電視上呈現出理想的效果,那及使被現場十幾位工作人員、藝人或觀眾看到,我覺得這是值得的,也沒有違反魔術原則,畢竟很多魔術原則創造出來的時候,電視是什麼都還不知道,我個人認為原則這種東西是要隨著時代在改變的。
- Feb 13 Tue 2007 03:18
Topit的回顧和整理(新版)
- Jan 29 Mon 2007 14:55
我的觀眾心理學
種田的是要看老天給不給面子,魔術師大概看的就是觀眾吧。當然好的魔術師可以克服觀眾的問題,不過當自己還是嫩喀的時候,真的還是得看看老天給不給面子。觀眾會不會奧,或是故意挑毛病,我覺得主要的原因在於觀眾覺不覺得你是一個專業的魔術師?覺得你利不利害?由這個點出發,整個影響觀眾在最初對你的觀感,和他們決定欣賞的態度。
觀眾會從哪幾點覺得你是否是一個專業的魔術師呢? 我覺得最主要有幾點:名聲、年紀、外表裝扮。如果以近距離和party為主的話(舞台我先不討論,情況不太一樣),當觀眾看到一個人,一定會先從外表開始打量,如果他事先知道你是頗有知名度的魔術師,我想他就不會打著想抓你包的心態,因為這樣可能反而會讓自己出糗,而且對方名聲很大,那要失誤感覺也是很難,所以整個心態會不太一樣。接著是年紀,年紀有某種程度反映著經驗和實力,基於禮貌因素,碰到年長一點的觀眾也不敢怎麼樣。以我自己的例子來說,之前去接一個餐會的run table,觀眾年紀大概都35以上,我在那邊完全被當毛頭小子,一開始真的變的蠻吃力的。最後在服裝和外表部分,我覺得這是最基本的部分,倒不用特地解釋,我覺得最重要的差別是人家怎麼看到你魔術師這個角色,你穿著時髦有質感和穿的很台,除非你是在廟會鄉下那種場合,不然我覺得高下立刻分辨。
- Jan 26 Fri 2007 22:55
Kid Magic Show !
今天在亞魔專屬論壇看到有一個討論串在討論兒童魔術,又剛好看到黃桑翻譯的一篇國外文章,就想說來談一下兒童魔術。兒童魔術對很多人來說是個夢魘,不過我自己卻超愛接這種場的表演,目前為止我也接過不少場,幾乎每場反應都很好,只有兩場不是很好,而那也是比較剛接的事情,基本上小朋友場可以說是我的強項,幾乎呈現無敵的狀態吧,哈哈XD。我自己最早接兒童表演的時候是我大一的時候,因為班上知道我會變魔術,就派我去幼稚園變,那時候我也不太會變魔術,所以準備了三招,就去幼稚園了。不過那時候反應還可以,因為吐牌這一招就吃遍天下,而且我幾乎都是在跟小朋友玩,也沒有變什麼魔術,不過其實後來我發現,兒童魔術的精髓就是在玩,而不是魔術本身。其實我曾經花功夫去研究的魔術種類不少,不管是Busker,還是Topit (過幾天會來一篇相關的文章),其實我連Kid Magic都有研究一下,還去買了兩三捲教學帶回來觀摩。所以在一些教學資源和我自己的表演經驗,我來稍微說一下我自己對兒童魔術的想法。
兒童魔術最常出現的場合是幼稚園、安親班、小學、生日party、聖誕節party這幾種最常有,然後小朋友年齡層其實範圍頗大,幼稚園到小學六年級都蠻普遍的,兒童嘛,大概就這個年紀。然後在這種小朋友場合理面,其實你的對象有兩個,一個是小朋友,另外一個是大人。小朋友當然是主要你表演的對象,但是大人卻是出錢的人,所以如果你只是在意小朋友開不開心,那在編排魔術時就可以考慮少一點,如果你還想到的是未來他們繼續請你去表演,那就別忽略了大人的重要性,畢竟他們才是金主!在你表演的過程中,雖然他們不太會出現,但是他們會藏身在小惡魔之中觀察著你XD。基本上我認為小朋友場其實是為了滿足大人,那讓大人爽有兩個方向,一個是小朋友很high,再來就是大人自己也要爽到,這兩方面都滿足了,就算是成功了。
- Nov 19 Sun 2006 16:58
Go~Busker !
國外有名的街頭藝人魔術師我知道的,大概就是街頭魔術之王Cellini和遠從英國飛到美國的Gazzo。在前一段時間我曾經很熱中在鑽研一些街頭藝人的東西,所以我看了不少Cellini的表演還有Gazzo的,也買了不少他們的教學帶,像Cellini的研習會教學帶我應該是台灣唯一兩片都有的人吧(不過也很貴...),Gazzo是買了他的書和抓一些他的表演來看。那會很熱中在街頭藝人的這些東西裡面原因不是我想當街頭藝人,而是我很佩服街頭藝人抓住群眾的能力和技巧。在街頭上,在人來人往中能夠吸引路人的注意力停下腳步觀賞你的表演,然後持續的觀賞並且最後甚至願意給小費,這種個人的技巧和魔術一定是很棒的東西,我覺得這些都是一種很大的學問。另外一個是說我是一個很懶惰的人XD,我覺得每次表演前要花30分鐘準備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尤其是變鴿子,還要隨時注意情形,然後快輪到你表演在趕快去setting,整個就麻煩= = ,我比較喜歡羅賓老師或是羅飛雄老師,箱子拉上台就開始「咻~咻~咻」或「OK~(提高聲調)」。因為這些零零總總的原因,所以我開始很認真研究魔術師街頭藝人。
後來翻了Gazoo的書和Cellini的帶子,裡面提到一點我覺得蠻重要點的,他認為一個街頭藝人是將秀帶給觀眾,而他認為能夠在街頭生存的人,他的秀不管到哪裡都是一個好秀。原因在於street是最殘酷的表演環境,這跟你去電影院看電影不一樣,進去電影院我們先有了投資,所以及使電影再難看還是會坐在那邊看完,但是街頭表演不一樣,沒有投資,只是偶然的經過,不好看我就走人。這不是太特別的意見,不過卻點出成功的Busker一定不簡單。
- Nov 17 Fri 2006 00:11
薩斯頓三原則背後之意涵
- Nov 17 Fri 2006 00:10
我對Pass的看法 by Michael Ammar
我只將移牌視為達到目標的其中一種方法,而且若你能以某些其它的方法達到你想要的目的,那麼你應該使用你所能找到最有效率的方法。最後,我發現在我效果最棒的流程當中沒有任何需要用到移牌技術的。所以結果我不再為它投注時間了。
然而其它人將移牌視為一種「通過的儀式」。這類型的魔術師並不把移牌視為一項工具,而是將它視為一種區別誰是否「真的在玩魔術」的方式。所以這個魔術師為了不同的理由而苦練移牌。投注大量的時間將這項技術編入他個人的節目中,接著他試著將移牌塑造成「那一招」並「證明」他是一個「真正的」魔術師。